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四书包括哪四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哪一部不属于四大奇书?)

日期:2024-10-02 08:41:01

中国古典小说有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

这四本书除了《红楼梦》以外,另三部都是由明代文人,在搜集前朝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其中《红楼梦》成书时间最晚,大概是在清乾隆二十五年才面世。

“四大名著”在解放以前原来叫做“四大奇书”,这个概念据说是明朝批评家王世贞提出来的,只不过他当时提到的“四大奇书”和我们如今说的不一样。

王世贞说的是——《庄子》、《史记》、《水浒传》、《西厢记》。后来《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又把《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为“四大奇书”

清代的著名剧作家李渔在为某个版本的《三国志演义》写序之时,引用了冯梦龙的观点,“四大奇书”的说法从此就定了下来。

对比明清时期的“四大奇书”和如今我们提到的“四大名著”,不难发现这两个“四大”的区别,只在于把《金瓶梅》换成了《红楼梦》。

“四大名著”的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形成的,那么以《红楼梦》代《金瓶梅》的事,自然也是发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了。

那么,“四大奇书”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出现“四大名著”这个提法之后,《金瓶梅》又为什么会被《红楼梦》替换掉呢?

一、“四大奇书”提法的诞生

话说我们中国古代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四”这个数字。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一些读书人动不动就要把一些人和事进行分类定级。

比如评出个“四大名医”、“四大美人”、“四大才子”,以及“四大发明”什么的。因此在古代,就有人把中国的古书也评了一个“四大正书”。

“四大正书”即指中国“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它们分别是《孔子》、《孟子》、《大学》以及《中庸》。

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面,一直是重视阴阳相克,奇正相生的。阴和阳就不说了,这个大家都懂。那么什么是“正”,什么是“奇”呢?

“正”,在这里指的就是一般的,正常情况下的一些规则。“奇”,就是指特殊的,紧急或者是例外的情况下采用的一些手段。

“正书”就不说了,那四部中国儒学经典,二千多年来都是中国考生的“必修课”。这四部书中有教导百姓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全部大道理,是为儒家培养端方君子与国家栋梁之材用的。

自汉代儒学兴起之后,中国的统治阶级一直用这些书教化和管理老百姓。这些书里的东西固然好,但是它只能教人一些“上得了台面”的“大道理”,并不能教人在现实中如何处事。

因此到了明朝的时候,就有学者想到以“四大奇书”作为老百姓学习生活经验的“补充阅读材料”,弥补“四大正书”在开启民智上的“缺失”。

我猜有人读到这里,一定不会服气,心说“四大奇书”能教人们一些什么东西呢?过去人们都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西游》,女不读《西厢》或《金瓶梅》。

很明显,这四部书有一半以上都是“诲淫诲盗”的“作品”。可是明代文人为什么故意要把它们集中到一起来宣传呢,难道是刻意要叫人干坏事吗?其实,这是对“四大奇书”的偏见与误解。

民间之所以说“少不读《水浒》”,是因为这部书的确是写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年轻人血气方刚,性格冲动,如果太早看这类书,很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头脑发热,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只有等到年纪稍微长一些了,再来看这本书,才会发现书中真正的好,才能悟出为什么《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

之所以说“老不读《三国》”,是因为这部书里记录了太多权谋与诡计。一个人年纪大了,本来就“人老成精”,智慧随着人的年纪是得到了大幅地提升。

但是年老之后,一个人的精力和体力早就不行了。这个时候再去研究一些阴谋诡计,难免让自己陷入胡思乱想的状态。

想去打江山吧,又生错了时代;想去干事业吧,又只剩下一口吊命的气了。学了那些阴谋诡计,啥正事儿也干不成,难道用来猜忌老伴儿,或者疑心儿女要虐待自己吗?

人们常说“难得糊涂”,老人要与自己的子女处好关系,那么就不能太小心眼儿,所以就别读什么《三国》了。

又说“男不读《西游》,是因这部书教人不干正事儿,教的都是一些抛家弃子、外出“求仙问道”的事,这个根本不现实。

男人生来就比女人晚熟,又喜欢在外冒险。读了这个书,成天想精想怪,不肯在家里踏实过日子,那不是坏事了吗?

最后这个“女不读《西厢》”,那是因为《西厢记》和后来替换上去的《金瓶梅》,在古代都是典型的“大毒草”

一本是教良家妇女和野男人“私奔”,另一本全书中尽是“奸夫”、“淫妇”、“乌龟”和“老鸨”。所以民间的说法,是不提倡女子看的。但是对于这一点,古代的文人并不是全部赞同的。

因为像《西厢记》、《金瓶梅》这一类的书,古人创作它们的初衷本来是为了“警世”,提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

至少《西厢记》的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告诫当时的女人,不要轻信爱情,导致无可挽回的下场。所以你不让她们看,怎么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呢?

《金瓶梅》这部书,因为在“如实”刻画古代大户人家私密生活的同时,连大量的“闺房秘闻”也不放过。所以有许多人认为它的一部分描写“有伤风化”,后来慢慢就把它禁了。

那么,为什么“四大奇书”被民间认为是“坏书”,但是在明朝的时候,却被一些文人当成好书来推荐呢?这其实是因为,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曾经兴起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大概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由于经济的繁荣,城市里面的市民阶级兴起,这些人大多是城里的工匠和小商人。

这些人的文化程度不如学者高,但是也识得一些字,于是也就有了阅读的需求。于是那个时候,明朝就有了很多的“出版社”,专门出版一些故事书给这批人当消遣。

因为明朝人的思想开化,当时的小说尺度就非常大,所以市面上面流行“神魔小说”、“英雄传奇”、“历史演义”和“艳情野史”等多种图书。

在这些书里面有很多糟粕,不过其中也有含有一些“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是以故事与小说的形式出现的,容易被普通市民接受。

所以冯梦龙这种“通俗小说写手”,很快就盯上了它们。并且还从中选取了四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定名为“四大奇书”。

二、“四大名著”提法的诞生

在“四大奇书”中,《三国演义》是以“七分真,三分假”的特点,击败了一众的历史演义小说脱颖而出的。

三国的故事在中国的影响力极大,早在宋代或者以前,民间就有不少单行本和话本提到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了。

我们读了这部书,可以大致了解到三国时期雄群争霸的往事,又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兵法与智谋。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还是可以用到的。

比如毛主席就曾说过,他自己在遵义会议以前,连《孙子兵法》都没有读过,指挥打仗,原来就是靠的《三国演义》。

至于《西游记》这本书,从表面上看,似乎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但是它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

同时,主角人物孙悟空热血忠诚,有情有义,给少年人阅读,能启发他的想象,激发出他的勇气,好让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八十一难”。

《水浒传》其实一直被认为不适合少年人读,不过这部小说前面的“鲁十回”、“武十回”有不少著名的故事。著名学者金圣叹认为,经常阅读《水浒传》,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文笔。

另外,这本小说里也有一些行侠义气,抱打不平的故事。所以我们的学生课本里,总是会选录其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等名篇,用来教学生写作。

至于《金瓶梅》这部书,其实是用了一种类似“日记体”的写法,非常生动地记录下了明代人生活的鲜活片段。

如果你去读这本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部写于五百年前的小说,里面人物脑海里存在的“拜金主义思想”和“笑贫不笑娼”的想法,与我们当代人是一模一样的。

明代人的言行举止与今人高度吻合,真的称得上是一部“奇书”。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社会的阴暗面。

正常人看完《金瓶梅》以后,就难免对书里的人生出同情,并且由此产生警惕,尽力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

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考虑到《红楼梦》本来就是在《金瓶梅》的框架上重新创作出来的,它的艺术成就更高,里面涉及的古代生活细节更加丰富

普通人阅读《红楼梦》,可以学会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能从中窥见一些古代生活的常识,所以它是这几本书里面最实用,价值也是最高的一本书。

再加上《金瓶梅》一书本身“恶名”在外,所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在出版古代名著时,就用《红楼梦》取代了《金瓶梅》,并重新给他们定名为“四大名著”。

结语

其实《金梅梅》被《红楼楼》取代的事情,并不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生的。事实上清代《红楼梦》问世以后,就因为公认的文学成就,被排到了“奇书之首”。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一九五三年之时,中国文联原主席周扬还专门作出了指示,要把《金瓶梅》和《三国演义》等书一起出版。

不过后来出版社的编辑考虑到《金瓶梅》一书的确存在很多“儿童不宜”的问题,于是自然就把它冷落了。所以《金瓶梅》后来消失在“四大名著”中,可能并不是被《红楼梦》取代了。

中国文联一开始就打算把《金瓶梅》、《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一大批古代小说全部出版。只是《金瓶梅》的确存在不宜出版的理由,接下来自然被出版社减少了发行的数量。

后来有关部门为了向国民普及教育,拟定了一个“四大名著”的书单,很自然地就选择了《红楼》、《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金瓶梅》就被排除在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