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中考复习22个易错、易混、易丢分概念辨析)

日期:2024-11-02 20:32:33

1.“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外在表现。

“化学变化”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酒精燃烧,表述了化学变化——燃烧;酒精能燃烧,表述了酒精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化学性质的语言描述是在化学变化描述的基础上加一些表示能力的字眼,如“易”“能”“会”“可以”“难”等。

2.“燃烧”“点燃”“加热”和“高温”

“燃烧”是反应现象,不是反应条件。

“点燃”“加热”和“高温”则是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和“高温”的目的都是提供反应所需的能量,促使反应发生。“点燃”是物质直接接触火焰并使其燃烧。“加热”是物质未直接接触热源而吸收到热量,温度一般超过500 ℃,在实验室中,一般用酒精灯提供加热条件。

“高温”一般是指800 ℃以上,一般的火焰无法达到的温度。在实验室时一般用酒精喷灯提供高温条件。一般只有在固体与固体反应及固体分解时使用。所以,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点燃”“加热”和“高温”要有所区别。

3.“烟”和“雾”的区别

“烟”是大量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它属于固体,如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

“雾”是大量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它属于液体。比如,打开浓盐酸的瓶盖,会发现在瓶口上方出现白雾,这些白雾就是盐酸的小液滴。

4.“气味”和“味道”的区别

“气味”是用鼻子闻出来的,“味道”是用嘴尝出来的。

5.“焰”和“光”的区别

“焰”是可燃性气体,熔、沸点低且易汽化的可燃性固体、液体燃烧时形成的。如氢气、甲烷、酒精、硫等。“光”是木炭、镁条等高沸点、难汽化的可燃物燃烧时,温度达不到汽化的条件,因此只会发光,不可能产生火焰。如: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火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

6.“浑浊”和“混浊”的区别

“浑浊”是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混浊”是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

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白色沉淀。

7.“碳”和“炭”

“碳”是指碳元素,是一个与化学的“元素”密切相

关的概念,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如:二氧化碳、碳化物、碳酸等。

“炭”是指无恒定组成及性质的含碳的具体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煤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8.“蒸发”和“蒸馏”

“蒸发”是将溶液中的溶剂通过加热的方法变成蒸汽除去。如蒸发食盐水获得食盐晶体。

实验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操作注意事项:加热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防止受热不均,液滴飞溅

“蒸馏”是利用互溶液体的沸点不同,利用加热控温的方法,将各组分逐一分离开的操作。

实验仪器: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温度计

操作注意事项:

①先通冷却水后加热蒸馏②冷却水应“下进上出”③最早获得的蒸馏水应弃去不用

9“吸附”和“吸收”

“吸附”是某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其主要原因是它们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再比如明矾净水过程中,明矾与水反应(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而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有很强的吸附性。

“吸收”一般是指某物质与另一种物质发生反应,或溶解于某物质的过程溶解是物理变化,而另一种情况是化学变化。如将含有CO2的CO混合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达到除去CO2的目的。

10.“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描述的是溶液的两种状态。

①必须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在温度改变或溶剂量改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是就某一种或某几种溶质而言的,也就是说当加入其他溶质时溶液还能继续再溶解该溶质。

11.“火焰”、“白光”、“火星”

“火焰”是气体燃烧发出的,可燃性气体或受热能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固体和液体燃烧时形成火焰.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就是硫先液化再汽化,硫蒸气再燃烧从而产生火焰。

“白光”是燃烧时不能变成蒸气的固体物质,其微粒被灼烧的结果.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火星”一般是由沸点很高的固体燃烧产生的,它是炽热固体或熔融液.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12.“炭”和“碳”

“炭”:指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如木炭、炭黑、活性炭、焦炭等,只能作为单质的名称。

“碳”:指碳元素,主要用于化合物中.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含碳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名称中使用“碳”.

13.“白色”和“无色”

“无色”:根据光学原理可知,当复色光线(白色)全部通过物质时,该物质显(无色),主要用于气体和液体如。通常状况下,氧气为无色气体,水为无色液体。

“白色”:当复色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全部被反射,则该物质显“白色”,这只能用于固体,如硝酸钾固体为白色等.

14.“挥发”和“蒸发”

挥发和蒸发两个词只是范畴不同。

挥发是化学上的名词,蒸发是物理上的名词,两者只是运用学科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这个词重点说的是物理现象。在通常情况下物体容易汽化,我们就说它容易挥发、挥发性强,它重点说明的是物理性质。

15.“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感觉到事物,如耳听——有无声音;眼睛看——有无颜色、光、火焰、沉淀、气泡;鼻闻——有无气味;手触——感觉冷热。

“实验结论”是回答通过实验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或者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有时也要回答生成物及反应现象。

16.“充分反应”、“完全反应”与“恰好完全反应”

充分反应、完全反应基本上没有区别,就是指能反应的都反应了,但有可能某一种反应物有剩余。

恰好完全反应是指反應物全部转化为生成物,没有剩余

17.“组成”与“构成”

“组成”:是用于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情况的动词,化学中一般和“成分”、“元素”、物质搭配一起使用。如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再比如,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构成”:是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情况的动词,一般和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搭配使用。如: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或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18. 蒸发皿与表面皿

蒸发皿是瓷质的,主要用于液体蒸发,可以直接加热;表面皿是玻璃的,主要用于观察固体的颜色、潮解现象等,一般不用于加热。如图:

(蒸发皿)

(表面皿)

19. 坩埚钳与镊子

坩埚钳主要用于夹持热的坩埚或蒸发皿,或者用于夹持固体进行燃烧实验,如镁条燃烧、铁丝燃烧等;而镊子主要用于夹持块

状固体放入试管中,不能用于固体的燃烧实验。如图:

(坩埚钳)

(镊子)

20. 烧杯与烧瓶

烧杯的主要作用是盛放液体、溶解固体、作反应容器等,不能密封;而烧瓶不能用来溶解固体,一般用作制取气体的容器等,可以密封。二者都可用来加热,但都要垫上石棉网加热。如图:

(烧杯)

(烧瓶)

21. 集气瓶与广口瓶

用于储存药品的容器要密封,常进行磨砂处理。集气瓶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瓶口上端要进行磨砂处理,同时毛玻璃片的一面也要进行磨砂处理;广(细)口瓶则是在瓶口内侧一圈进行磨砂处理。磨砂是为了使玻璃之间能紧密接触,不漏液、不漏气。

22. 长颈漏斗与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最关键的区别是容器下方是否有活塞。有活塞,能控制液体滴加速度的

是分液漏斗;没有活塞的是长颈漏斗。如图:

(分液漏斗)

(长颈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