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壳虫因体壁表面或硬化被覆 1 层硬壳(如盾蚧),或有粉状蜡质分泌物(如粉蚧),或体被腊质分泌物呈白色粉状、玻璃状或棕褐色壳状,能分泌蜡质介壳而得名。蚧壳虫常见外型有圆形、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种类常见的有龟蜡蚧、吹绵蚧、白腊蚧、藤壶蚧红圆蚧、褐圆蚧、康氏粉蚧、矢尖蚧、草履蚧、紫薇绒蚧、桑盾蚧等。蚧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
吹绵蚧
龟蜡蚧
矢尖蚧
藤壶蚧
紫薇绒蚧
草履蚧
危害特点
在早春树液开始流动以后,蚧壳虫便开始取食,雌成虫产卵后,经数日便可孵化出无蜡质介壳的可移动的若虫,为初孵幼虫。幼虫在观赏植物上爬行,找到适宜的处所后,便把口器刺入花木植物体内,吸取汁液,开始固定生活,使寄主植物丧失营养并大量失水。受害叶片常呈现黄色斑点,日后提早脱落。幼芽、嫩枝受害后,生长不良常导致发黄枯萎,蚧壳虫在危害观赏植物的同时,有的还大量排出蜜露,因而会导致煤污病发生,使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受害严重的植株,树势衰退,最后全株枯死。
梅花蚧壳虫幼虫
蜜露
发生规律
蚧壳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多代。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介壳。它的抗药能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其发生规律各不相同。除了有性繁殖,蚧壳虫还可进行孤雌繁殖。繁殖量大,产的卵90%以上均能发育,有的1年发生1代,高的可达3~4代,以1年2代来计算,1只介壳虫,1年繁殖量多达90000只。
发生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候因子,温度、降雨和风对介壳虫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如吹绵蚧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活,雌成虫在气温25~26℃,湿度较高时产卵最多,而在15℃以下时产卵减少;若虫正常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2~28℃,超过32℃则开始死亡,在40℃以上或-12℃时即大量死亡。褐盔蜡蚧卵在平均气温19.5~23.4℃,平均相对湿度41%~50%时孵化率最高;平均气温超过25.4℃,平均相对湿度低于38%时,卵的孵化率降低89.3%。
湿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湿条件下介壳虫的存活率降低。过高的湿度往往有利于介壳虫发生,很少引起若虫死亡,而当湿度低于15%时,若虫会大量死亡,因此,干旱的年份不利于介壳虫的发生。此外,大雨对正在迁移的若虫有较强的冲刷作用,可将若虫冲刷到地上而不能爬上寄主,小雨则没有影响。
不同蚧壳虫对光照的反应不一。绵蚧科、蜡蚧科和粉蚧属的种类,表现为正趋光性,而生活在地下的珠蚧属则表现为负趋光性。风对介壳虫的传播有一定辅助作用。
生物因素主要有寄主植物、天敌和人类活动等:蚧壳虫的天敌种类较多,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红点唇瓢虫、黑缘红瓢虫、日本方头甲、中华草蛉、晋草蛉等。寄生性天敌以膜翅目小蜂总科的天敌为主,国内已经报道的寄生蜂有100多种;优势种类主要有蜡蚧跳小蜂等10多种跳小蜂,以及矢尖蚧蚜小蜂、瘦柄花翅蚜小蜂、蚜小蜂等。致病微生物常见的多为真菌类,较重要的有蜡蚧轮枝菌、双生座壳孢、嗜蚧镰刀菌等。
传播方式
自然传播主要有风传、水传和动物传带几种。蚧壳虫虫体较小,大风往往能将蚧壳虫从甲树吹至乙树,从甲地吹至乙地。沿江河两岸植物上发生的介壳虫,会随落叶进入江河,借水流漂送到远地。蚧壳虫的天敌,如草蛉、瓢虫等取食介壳虫时,部分蚧壳虫的卵或若虫会附着其体表,当它们活动或转移时,将介壳虫传播到其他植株或田块;蚁类因取食介壳虫的蜜露,也往往贵传带介壳虫。
人为传播是蚧壳虫的主要传播方式。各种作业操作可以造成蚧壳虫在植株间、田块间的传播蔓延。现代交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种货物、农产品、苗木等运输频繁,更为蚧壳虫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吹绵蚧原产地是澳洲,以后随人类活动,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国。因此,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是防止蚧壳虫传播蔓延的根本措施。
蚧壳虫防治难点
1.蚧壳虫外部有厚厚的蜡质层,药剂很难渗透,这是蚧壳虫防治困难的原因之一。简单的喷雾药剂几乎很难高效利用,所以防治介壳虫效果较差。
2.蚧壳虫世代重叠度非常高,产生抗药性比较快。蚧壳虫在一些地区一年可以发生七代,所以很容易对药剂产生抗性!
3.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在蚧壳虫若虫高发期,尚未形成蜡质层或者刚形成,此时防治蚧壳虫效果最好!
4.消杀不规范,导致药液很难全部接触蚧壳虫。蚧壳虫往往群居在果蒂、枝干和叶背面等不容易接触药剂的部位,如果喷不到,药剂防治效果肯定差!
白腊蚧
防治技术
1.植物检疫:蚧壳虫常固着寄生,虫体微小,主要靠寄主枝条、接穗、果品甚至树干携带而远距离传播。因此,对苗木、接穗和果品的采购、调运过程和保护区都应实施检疫,以防传播蔓延。
2.增强树势,增加抗病能力,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在平时的管护中加强树体培养,加强肥水管理以增强树势和抗病能力;并结合修剪梳理树体内部枝条,以达到通风透光,可减少利于龟蜡蚧的发生环境,从而达到抑制其生长发育。
3.生物防治:蚧壳虫的自然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天敌昆虫,其中以后者最为重要。各地都有一些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蚧壳虫危害的成功经验,应注意总结推广,如瓢虫是蚧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通过提供庇护场所或人工助迁、释放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和黑缘红瓢虫等,可有效防治吹绵蚧、草履蚧的危害。介壳虫的寄生蜂、寄生菌种类也十分丰富,如日光蜂是防治梨圆蚧的有效天敌,已成为国际上引种利用的对象,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此外,在采用其它防治措施,特别是进行化学防治时,尽可能避免杀伤天敌。
4.物理和机械防治:抓住蚧壳虫生命活动中的2个薄弱环节,采用物理、机械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首先,介壳虫营固着生活,很少活动,在新传入区常常只在局部植株或枝条上发生,及时采取拔株、剪枝、刮树皮或刷除等措施,便可收到显著的效果,如梨圆蚧传入新疆霍城、伊宁数年后,仅在局部枣园发生,由于当地枣树苗低矮,栽培间距大,蚧壳虫只集中在少数植株上发生,采取拔除烧毁措施,收到了彻底的防治效果。其次,介壳虫短距离扩散蔓延主要靠初孵若虫爬行,此时采用枝干涂粘虫胶或其它阻隔方法,可阻止扩散,消灭绝大部分若虫。粘胶用10份松香、8份蓖麻油和0.5份石蜡配制而成,将它们按比例混在一起,加热溶化后即可使用,粘性一般可维持15天左右。对于草履蚧亦可采用树根附近挖坑的方法,把其消灭在树下。
5.化学防治:(1)休眠期防治:利用冬季在苗木休眠期,喷洒3~5.5°Bé石硫合剂,3%~5%柴油ES或5%~6%煤焦油ES,对介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蚜虫和叶螨。
(2)生长期防治:应抓住2个关键防治时期,初龄若虫爬动期或雌成虫产卵前是第1个防治适期,卵孵化盛期是第2个防治适期,选用低毒的选择性杀虫剂进行防治。如吡虫啉、噻虫嗪1000倍液、毒死蜱600倍液、啶虫脒800倍液等。
(3)化学药剂防治:根据蚧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48%毒死蜱乳油1500倍+助剂,10%高效氯氰菊酯.吡丙醚1000倍+助剂,10%吡丙醚1500倍+20%啶虫脒1500倍+助剂,22.4%螺虫乙酯1500倍+2.5%溴氰菊酯1000倍,20%高氯.噻嗪酮1500倍+70%啶虫脒300+助剂,30%螺虫乙酯.吡丙醚2000倍+10%顺势氯氰菊酯1500倍,用20%阿维.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3500倍液均匀喷雾,对成虫、若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增加矿物油、甲基乙基植物油、橙皮精油、有机硅等助剂增加药物附着和渗透性。同时可以利用根系具有吸收的功能通过药物灌根的方式防治。